打通生產端與消費端 讓食用菌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食用菌產業已成長為我國的第五大農業產業。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食用菌產業流通尚處于初級階段。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秘書長劉自強表示,當前我國食用菌的流通仍然以一級批發市場為主,超市里只有10%~20%的供貨量,尤其是食用菌消費量的80%都集中在餐飲環節。在我國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需要用工業品和快消品的眼光去看待食用菌消費,還要特別注重宣傳推廣、品牌建設和終端渠道建設。
那么,該如何打通食用菌生產端和消費端,進而使更多的食用菌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蘑菇節上,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業內與會嘉賓。
產銷脫節的行業痛點
“生產端與消費端脫節的問題在農業領域十分常見。”旭潤莊園創始人姚競直言,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這一界限也逐漸變得模糊,特別是通過消費扶貧,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走向全國大市場。不過,消費者對食用菌產品的認知還遠未成熟。“以大眾耳熟能詳的木耳為例,有很多人詢問該怎么吃、木耳泡酒是否會中毒等問題。”
在大連菇之道農副產品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苗城銘看來,食用菌生產端與消費端脫節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食用菌產業發展速度過快,既加劇了行業的惡性競爭,也帶來了產品滯銷等問題;其次,消費者并未跟上生產端的節奏,很多消費者只了解基本的幾樣菌類產品;最后,相關科學研究與實際生產并未完全匹配。
“食用菌行業相對而言傳統閉塞,不太關注消費端需求,大多時候都是工廠思維、自說自話。”湖南味菇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郭青坡認為,從消費端情況來看,食用菌市場潛力非常大,這主要因為食用菌低糖、低鹽、低脂肪、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等屬性符合現代人的膳食需求。另外,菌類鮮品和深加工即食食品契合現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不過,菌菇產品目前主要還是餐桌上的配菜,希望未來菌菇產品能夠更多地成為主流食品。”
百素珍菌菇+營銷總監王鵬認為,當前我國消費市場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消費需求從大眾變成分眾;渠道從單一維度變成“天地人”三網立體維度;認知、交易和交付方式發生改變;傳播方式發生重構等。“盡管如此,消費市場也有兩個‘不變’,即主流消費者仍然從傳統銷售網點購買食用菌,傳統銷售網點也沒有因為渠道碎片化而消失。這就要求從‘變’與‘不變’中去尋找行業發展的突破口。”
多方攜手共同推動
基于消費者對食用菌產品的認知還停留在品類階段,姚競認為,食用菌企業應該在品牌上下功夫并在品類上做到獨樹一幟。“靠價格拼殺非常不利于產業長遠發展,企業一定要做品牌、做標準,只有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姚競進一步分析,要針對80后、90后這些未來主流消費群體對“新奇特”產品的需求去開發相應的產品,并使其在看到一個品牌時就能想到一個品類。“專注才能專業,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品類并將其做到極致,通過‘小而精’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王鵬認為,生產商與經銷商要重新梳理自身定位,共同構建“共生”的生態關系。從產品維度看,要洞悉市場,調研消費者。此外,要增加多種銷售模式,以便讓產品更好地觸達不同消費場景,運用新的信息工具和高度集成化的大系統來提升整個分銷體系的效率。
在苗城銘看來,打通食用菌消費端的產業鏈,可以加強與餐飲企業的合作。“這樣可以提升消費者對菌類產品的認知度。特別是當前很多菌種都有保健功能,通過推廣一些藥膳,可以將此類菌種與消費者緊密連接起來。”
姚競坦言,培育消費者對食用菌產品的認知無法依靠某個企業單獨完成,需要在科研、市場、企業以及食用端等方面齊心協力才能完成。
“提升消費者對食用菌產品的認知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舉多方之力持之以恒地推動知識普及。”郭青坡期待政府及協會能夠發動整個行業,并依托各個企業共同努力,一同挖掘出食用菌消費市場的真正潛力。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魏橋